总站 | [切换城市]
为什么工资不能让你变得富有?
日期:2020-11-16 浏览
这是一个职场上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我在悟空问答上经常看到类似的疑问,相当数量的人认为靠工资富不起来。这样的观点对还是不对?有没有道理?

这涉及两个问题:

其一,如何定义“富起来”

其二,是相对还是绝对

对以上两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界定,我们就可以直白地给出工资能不能让职场人”富有“的答案。实际上想要通过工资变富,基本上没有可能。

如何理解职场人的“富起来”?


这里的“富起来”与国家强调的“致富”是不一样的,国家强调的“致富”主要针对贫困而言,但是职场上所谈到的“富有”却有更宽的含义延伸。

首先,“富起来”是一种基于支出能力的绝对概念。

如果不管一个人赚多少钱,如果他的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需求,其资金余额就是0或者负值,就没有“富起来”。但即便一个人绝对收入不多,其收入大于支出,就会有资金剩余,经过长期积累,变成为“有钱人”。

从支出与收入的差额来看,有资金剩余并且能够长期积累的人,可能成为富人。但仅仅是可能,到底能不能成为“富人”,还要看第二点。

其次,“富人”或者“富有”是一种比较性概念

一个人的货币资产多寡并不能直接证明其富有或者贫穷,判断其是不是富人的一个关键,就是社会比较。如果在社会大众之中,如果收入垫底或者普普通通,没有相对于多数人的资产优势,无论你有多少钱,也谈不上富有。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富有”是指个人支出能力强,没有债务之忧,同时相对于多数人又有资产数额优势。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职场富人。

那么,靠工资能不能成为富人呢?不排除个别人依靠工资收入成为富人的可能,但普遍意义上说,仅靠工资很难富起来。

理由一:薪资设计的组织化制约


何为“组织化制约”?主要是指以传统层级制组织架构为基础定岗定薪的薪资设计逻辑。按照一般单位的薪资设计逻辑,职位、技能、绩效都要进行金字塔式分布,与之相关的薪资层级化和整体预算限制。这就形成了职场人工资的两种必然现象:

其一,绝大多数员工的薪资,都是从基层较低的水平开始。无论基本工资、奖金或者绩效,无论技能水平如何,没有数年甚至十数年的长期努力,爬不到既定单位的收入金字塔尖上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个人的收入水平会低于其他人,加上大多数企业的调薪或者加薪机制不健全,能够增加工资的通道与可行性难度极大。

其二,薪资设计的存量思维

在员工薪资设计的逻辑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企业利润增加基础上员工在基本工资之外不设上限的薪资结构,另一个则是基于企业人力成本预算固化,大家争抢定额蛋糕的薪资结构。

事实上,大多数单位或者企业都遵循第二个方向的逻辑。不管企业赚多少钱或者有多大的增量收益,员工能够分到的利益就那么一点点,甚至连设计的标准也达不到。

比如,企业年度利润500万,张三的个人年度设计收入是60000,企业利润5000万,张三的设计收入还是60000。而实际上呢?张三很大程度上根本拿不到设计收入60000,因为存量薪资设计的原因,还有一部分钱要在绩效里扣掉。

薪资的组织化制约,呈现出员工收入金字塔式分布的特点,而薪资的存量化设计以及调薪和职位晋升的通道阻塞,使得大部分职场人长时间抱残守缺,只能持有相对少量的收入。那些“富有”的员工,则是居于组织顶层的少数人。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工薪族,成不了富人。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组织顶层的高管们一定是富人呢?其实也不一定。

理由二:消费与收入增长的怪圈影响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当一个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时候,节衣缩食,日子也能过得去;当一个人月收入增加到5000元的时候,发现自己每个月仍然所剩无几;当一个人月薪10000元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竟然开始欠债了。这就是对于很多人司空见惯的收入与消费增长怪圈。

一般情况下,当个人收入较低的时候,会比较注意消费的控制,因为价格稍高一些的物品压根买不起,反而能够有吃有穿。但是,随着个人薪资收入的增长,支出能力增强,消费的欲望和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大到超越自己收入的上限。

对于工薪族来说,无论你的薪资有多高,如果只是拿死工资,其额度上限是非常明显的。在有限的收入条件下,要满足无限的消费欲望,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这会导致绝大部分工薪族,拿着很高的工资,同时欠着大笔的债务。

我见过月收入6000的同事时不时出去聚餐消遣,也见过月收入20000的同事因为高房贷压力而抬不起头。因为没有股份,也没有资本增值收益,仅仅依靠单一的薪资,其资金上限也高不到哪里去。以有限的收入,来满足住房、生活、子女上学、社会交往、社会税费等多项负担,本就是一个问题。况且生活成本,比如消费价格与货币贬值的速度远大于个人薪资增长的速度。

对于单纯的薪资族来说,如果没有股份的加成,如果没有斜杠副业的补充,基本上永远不可能富起来。因为其收入远远满足不了自己支出的需求。试看有几个靠纯工资富起来的职场人,几乎没有。大多数能够富起来的职场人,要么是拥有足量的公司股份,要么是利用自己的资源与一技之长开展“广阔”的副业。

理由三:薪资收入的市场化机制


很多职场人对于自己的个人价值都有一个内心的“货币定位”。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值多少钱,认为自己应该享受怎样的待遇。但是,直面职场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想象的与现实给予的差别很大。刨除管理误差的原因,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决定因素,那就是薪资市场化。

薪资市场化,有两重意思:

其一,企业在薪资标准设计的时候会参考“人力价值”的市场行情

绝大多数薪资设计者会参考类似行业与岗位的薪资水平。这种参考行为脱离了真正的价值评估与科学利益分配原则。随行就市,将工薪族商品化。意味着个人的收入只能是“市场水平”,与绝大多数行业人收入雷同,基本不可能有“富起来”的优势。

其二,职场内部内卷化竞争,薪资会被变相压低

因为企业的岗位数量和人员需求数量有限,而求职者的规模却越来越大。2020年高校毕业人数870万,2021年毕业生人数要达到900万。求职规模的日益庞大与就业机会的有限增长,使得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方面,同样的水平和能力,薪资要求低的获胜;另一方面,同样的薪资,能力强的获胜。这意味着同样的薪资收入可以“买到”更大价值输出能力的劳动者,同样价值输出能力的劳动者享受更低的薪资收入。

有限机会和资源的职业化竞争,使得招聘门槛越来越高,薪资支付增幅偏低。薪资水准与职场人实际输出价值的差异越来越大。个人通过工资“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我们不否认,有些人的年收入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但是在数亿工薪族中,这样的人有几个?能够给出这样待遇的企业又有几家?简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大部分工薪族的收入也停留在5000-8000之间,在超高消费与生活成本的城市,不负债已经是很好的了,还能奢望富起来?

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市内二手房成交价在6万/平,市郊也要4万/平,一个月薪一万的职场人即便不吃不喝六七年,才能够攒够60平左右房子30%的首付。职场上忙得要死要活,仅仅能够糊口而已。谈何富起来?

正如360董事长周鸿祎所讲:“工资只能解决养家糊口的问题“。想要富起来,还是要创业或者另想办法。


转载自《指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