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 [切换城市]
创业经历造就了今日的马云
作者:liangzd 日期:2019-04-03 浏览

四月一日,阿里巴巴公布2018年纳税数据。去年阿里蚂蚁金服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平均每天纳税1.4亿人民币。

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大惊,每天为国家纳税1.4亿元,表示“我也想每天为国家纳税1.4个亿,可惜实力不允许呀。”

然后很多人没有看到马云马老师背后的艰辛,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着自己艰辛的经历。马云马老师有过多次创业的经历,就是经过多次创业经历的经验累积才能发展起这样一个航空巨轮。

马老师第一次创业是“海博翻译社”,马老师曾经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学。

由于马老师在大学期间是“活跃分子”,因此在马云去教书前,杭州师范大学的副校长和马云立下一个“五年之约”,在电子工业学院五年内不得辞职。就这样马云以大学教书的身份以及在西湖旁的英语角,慢慢在杭州的翻译界做起了业余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马云嗅到了商机,因为杭州当时没有成熟的翻译公司。所以马云拉起了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想要享受这个空缺的“蛋糕”。然而翻译社在成立之初并不顺利,几乎入不敷出的状态,为了维持翻译社的正常收支,马云扛着麻袋去义乌批发进货,回来杭州在翻译社和街头售卖。

可这是,一个苦笑不得热问题出现了,马云每月卖礼品的收入达到了几千的收入,相较于翻译社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有些同事建议不如转型做意见礼品公司好了。

面对眼前的诱惑,马云坚定和执着就体现出来了。他认为应该坚持把翻译社创立的初衷是满足市场需求,解决老师的问题,这个使命才是第一,艰难都会熬过去的,光明总会到来。现在的阿里巴巴的模式也是第一位的是客户,第二位是员工,最后才是公司,正式这样的发展理念,使得阿里巴巴的发展道路不断变宽。

然而在海博翻译社走上正轨时,马云发现每天的营业额和自己想得不一样。知道三个月以后才发现,原来是公司里做出纳的女孩每天从公司里那一两百元。这让马云深深人士到管理的重要性。也造就了马云对于对回扣存在零容忍,也是对回扣零容忍的态度,让阿里巴巴一直稳稳地向前发展。


      马云的第二次创业开始真正触电互联网。1995年,替杭州政府去要债的马云在美国接触到了互联网。直觉告诉他这个新生事物在未来会有无限的可能。回国之后,马云开始操刀互联网项目,1995年5月9日,马云创立的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诞生。因为当时国内的人对互联网知之甚少,马云的这次互联网创业险些沦为“行业先烈”,当时把他当成骗子的人也不在少数。几经周折之后,马云选择了同杭州电信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杭州电信占70%,马云占股30%。合作没多久双方就发生了分歧,马云因为占股低,基本没有话语权。于是马云选择了离开。同时也正是这次创业经历让他对资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只能让资本为创业服务,永远不能让资本控制一家公司。正是这个认识,为马云以后驾驭阿里巴巴这个资本的庞然大物打下了基础。
就是因为受到这样的资本控制,才让马云在建立阿里巴巴时没有把大股权释放出去,保留了自己独立的自主权。


1991年1月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创立了阿里巴巴,同年蔡嵩信加入,在他的加入后帮助阿里巴巴正规化,并由此开启了腾飞之路。

在马云身上的创业经历中,海博翻译社的创业中,给阿里巴巴提供了大致的企业精神文化,专注为客户服务,为员工服务;还有就是启发了马云对于公司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和电信的合作中,马云知道了自主独立权的重要性,没有自主独立的话,就像木偶一样被人提着,没办法大展拳脚。

阿里巴巴的成功离不开这些经验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