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 [切换城市]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员工”,未来的你,可能不属于一家公司
日期:2020-02-25 浏览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员工”,未来的你,可能不属于一家公司

大量现代服务业关门,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冗余严重,员工成本压力激增。这一背景下,“共享员工”以其灵活,快速、高效的特点,开始备受关注。


什么是“共享员工”?

哪些工种可“共享”?

如何管理“共享员工”?

普通人如何打造“共享的自己”?

本文根据“人民网”“广西人力资源网”“中新经纬”“南宁人社公众号”“光明日报”“猎聘”“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官方帐号”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共享员工”“跨界员工”,是当前部分企业应对疫情的措施,启动“自我重组”的生产力。这种新型用工形式,既减轻了停工企业支付员工工资的固定开支,又解决复工企业用工不足问题,“共享员工”的收入也得以保障。

盒马:“借兵”餐饮业千余人

受疫情影响,消费者采购民生商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线上单量需求量要远远大于平时。盒马全面开足马力,但各门店仍面临用工压力。

在此背景下,盒马最早提出了向暂时歇业的餐饮企业“借调”待岗员工的想法。盒马全国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表示:1月31日,盒马(北京)总经理李卫平最早在内部会议上提出“联合餐饮同仁共抗疫情”的设想,解决当下的用工问题。

之后,李卫平很快联系到北京商委和烹饪协会辗转找到云海肴,双方当场达成一致,次日便开始有员工陆续到盒马“上班”了。

云海肴品牌价值成长中心总监陈娜则表示:疫情对整个餐饮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这次和盒马合作是企业自救方式之一。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员工”,未来的你,可能不属于一家公司
盒马2月3日公开发布的“招工令”

来源:盒马官方微博

此后,沃尔玛、生鲜传奇、京东、苏宁、联想等企业也相继跟进,推出类似的“共享员工”举措。人民网记者整理了一份“共享员工”模式9日进程表——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员工”,未来的你,可能不属于一家公司
制图:人民网记者王政淇

“共享员工”模式已从商超与餐饮业发展到物流和制造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在这场与病毒的斗争中,企业也在争分夺秒地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何谓“共享员工”?——

“共享员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一些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要为员工支付基本工资,压力很大。同时,由于网购需求猛增,线上零售企业门店员工、配送小哥职位出现大量空缺。“共享员工”则让员工在企业之间临时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再分配。

其实,在盒马鲜生推出“共享员工”以前,国内一些行业已经开始尝试了这种新型的人力用工模式。

理赔服务共享平台

2017年8月,中保协就联合多家险企、公估、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等成立了理赔服务共享平台。保险公司推动了跨行业合作,催生出一种叫“共享查勘员”的岗位,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兼职的保险查勘员。

共享配送联盟

2018年1月,美团、UU跑腿、邻趣、快服务、闪送等公司则共同建立了共享配送联盟。联盟内的“共享配送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按照自己的意愿,承接任一或者多个平台的订单配送工作,且这些“共享配送员”与平台之间不存在任何正式雇佣关系。

—— 哪些工种可“共享”?——

“共享员工”模式一出,便受到供需双方的欢迎。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了几点忧虑:一是“共享员工”的准入门槛,不是每个岗位都可以做到“无缝对接”,到店就可上岗;其次,疫情期间,对员工的健康要求和审查更为严格,有的甚至需要隔离,安全问题如何保障;另外,对新加入员工的培训也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雇佣方的用人成本,雇佣企业自身能否“消化”值得商榷。

比如盒马方面就要求,新加入的临时员工要求是18岁以上、有健康证,在过去14天没有发热、咳嗽症状,以及完全符合国家政府相关规定的人员。这些人员会安排到相对比较简单的工种,如排面整理、仓库整理、打包整货等业务。

而像配送员这样的岗位就要求比较高,这个岗位需要对门店周边的环境,甚至每一栋楼都非常熟悉。之后怎么去接触顾客,这方面的防疫培训要比在门店岗位高很多,整个培训的时间会更长一点。

目前,盒马有很大一部分业态属于餐饮领域,在这一领域倒是具备一定管理经验,对于与餐企的合作,盒马自身并不觉得是挑战,而是很有自信。

另一方面,盒马2月8日开始与上海大众出行在上海部分门店测试汽车配送,在要求较高的配送环节探索尝试。据盒马方面称,与电瓶车配送相比,汽车一次配送可以带出2~3倍的订单。

对于联想这样的制造类企业而言,用人成本更高。目前,联想的“共享员工”计划已有超过500人报名,新员工大概会经过3~5天培训之后上岗,因为是短期临时工岗位,联想提供的是电脑、手机、服务器的组装和包装产线等相对技术门槛没有那么高的工作岗位。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在内部信中表示,“只要能够尽快恢复生产,我们就有能力先以海外市场来持续驱动国内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联想集团各地的工厂将优先雇佣停工中小企业的闲置员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尽到帮扶义务。”

——如何管理“共享员工”?——

把“共享员工”这件好事做好,需要妥善解决可能存在和引发的问题。比如,工资结算、应聘准则、业务培训、安全培训等,都需要有更详细、成熟的企业制度安排。

>>> 保障“共享员工”的合法权益

专家建议,抗击疫情期间,保障外派员工的人身安全、控制感染风险等问题,需要双方企业和员工认真协商,以合同形式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员工可能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及待遇保障,这种要求应当得到充分尊重。

从市场角度看,诚如专家所言,“共享员工”既是抗击疫情期间切实可行的应急模式,也不排除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普遍的工作模式。而无论是为了在应急模式下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还是为未来的工作模式探索和积累经验,都需要对“共享员工”模式加强规范管理,使之既适合眼下应急之需,也能尽快形成气候行稳致远。

具体而言,员工应与双方企业加强沟通协作,避免企业开工后员工无法正常回岗的窘境。短期“共享”员工的企业,对员工的合理待遇和合法权益应依法予以保障,比如,特殊时期不妨采用相对灵活的“小时工”方式合作。企业需要把好“共享员工”的准入关,尤其对跨界“共享员工”,更应该做好相关技能培训,以保证企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 相关政策:跨界融合,协同发展

实际上,在劳动观念、市场用工形态、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灵活用工就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从去年开始,中央政府与各个地方政府密集推出促进灵活用工增长政策与措施,从战略层面推动灵活用工升级发展。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明确指出要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优结构上水平。随后,1月6日,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跨界融合、协同发展,鼓励服务外包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度拓展,加快融合,重塑价值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形成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2019年11月4日,浙江人社厅发布《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可以与从业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订立口头协议。新业态从业人员在不影响本企业工作任务完成且原单位未限制的情况下,可以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2019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加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要求完善新就业形态支持政策,促进零工市场、灵活就业等健康发展,培育就业新增长点。

>>> 关于“共享用工”,人社部这么说

当前,一些缺工企业与尚未复工的企业之间实行“共享用工”,进行用工余缺调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共享用工”不改变原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原用人单位应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权益,并督促借调企业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合理安排劳动者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

合作企业之间可通过签订民事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原用人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借出员工。原用人单位和借调单位均不得以“共享用工”之名,进行违法劳务派遣,或诱导劳动者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以规避用工责任。

——普通人如何打造“共享的自己”?——

不知从何时起,“斜杠青年”已经遍布我们周围,他们拥有不止一份收入,一边拥有主业,一边又开展副业,把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贡献给不同的老板/企业,这也是一种自主“共享自己”的模式。比如,有些写作能力优的人干起了“自媒体”,专业知识强的则开始做在线课程……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提升能力,让自己具备“共享”能力?

>>> 想清楚到底要不要“共享自己”

成为“共享员工”,并不意味着自己是是既能做这个,又能做那个;而是既能做好这个,又能做好那个,这中间的差异很大。

无论是拓展职业也好,兴趣也罢,首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根基在哪里,它才是你开展一切计划的起点。不然很容易变成三分钟热度,既耽误主业工作又浪费时间。

生活中的“变量”,是成功路上的“试金石”

>>> 给“共享”之路加上"思维方式"

1.清单思维

清单的本质,就是总结经验,然后确定原则和标准。清单思维,就是把做好一件事的原则和关键点都列出来,照着总结好的经验去执行,就能最大概率地保证成功。

成为“共享员工”的第一步就是将阻碍自己成功的问题分类,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清单;然后,再建立一个简洁、高效、可行且利于检验和迭代的清单。

2.体系思维

“体系”思维它能够让我们思考和做事都变得特别有条理,并且极少出现无用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体系”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目标”,一个叫“组合”。它们是搭建体系思维的重要指标。想要让自己做事情有条理,思考有体系,这两个维度是关键。

可用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但需要注意一点,“共享员工”贵在“精”,而不是多。想成为合格的“共享员工”,就让自己“精专”起来吧!

——写在最后——

“通过‘共享员工’模式,人力资源得以实现流动,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也恢复了一定的社会产出水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指出,“共享员工”在暂时劳动力过剩的传统餐饮业与暂时劳动力紧缺的新兴电商零售平台之间激发了劳动共享,传统餐饮企业、电商零售平台和员工三方都解了燃眉之急。

“疫情虽然造成了传统企业的寒冬,但是也给传统企业与新经济企业合作、共渡难关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盘和林指出,新经济企业联手传统企业形成了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将探索出一种抵御不确定性冲击的商业模式。

“灵活用工将是未来中国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重大变化。”盘和林指出,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资源壁垒,拉近人力过剩企业和人力紧缺企业的距离,实现供求双方快速、精准匹配,将能让劳动力资源得以更有效流动。

共享员工”会不会成为新业态的雏形?无论未来如何发展,当下这一做法让人们看到,企业并没有被问题和困难吓倒,而是在抱团取暖、灵活“自救”。目前,防疫阻击战尚未结束,线上零售业将继续承担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责任,“共享模式”也将继续在疫情期间发挥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