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 [切换城市]
90后职场人:你不是没能力,只是不会展示自己
日期:2019-11-20 浏览
在职场中,无论每个人的职业或者专长是什么,我们的能力每时每刻都会被他人判断和评估。

事实上,无论是我们的上级、下级还是平级的同事,他们非常不善于判断他人的能力,他们很多时候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对你的印象做出判断。也就是说,你的能力再强,他们看不到,或者说,他们感知不到你的能力,那么,终究也是会影响到你的职涯发展的。

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你已经具备的能力≠你传递出来的让他人感知到的能力。

能力既然存在,就应当被感知。面对事实和被他人感知之间的差异,我们只有通过有效的技巧、高调的展示,提升自己被感知的能力,才能让他人对我们的能力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判断。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下,如何通过能力展示,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吸引力和硬实力。

01 正确设置你的能力框架


1.1成功因素公式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乔治·戈瑟尔斯研究发现,旁观者在评价一项成果时,除了能力,还会考虑以下因素:动机、难度和运气。它们的关系以下列成功因素公式来表达:

E=[(F+F’)·(M+M’)]+(S+S’)+G

其中,E代表结果,F代表现有能力(被感知的能力)系数,F’代表能力临时约束,M代表现有动机因素系数,M’代表临时动机因素,S代表一般难度,S’代表临时难度影响因素,G代表运气。

从上面的公式中可以看到,除了能力,还有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动机强弱,这三个因素会影响事情的结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根据这个成功因素公式,动机越弱,任务难度越大,运气越差,那么,如果想达到的结果越好,则需要的能力就越高。

也就是说,在我们自身能力就很强的前提下,想要给别人展示出来我们的能力很强,只需要在剩余的三个因素上下功夫即可。

1.2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比如说,当销售人员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实力。

将结果归因于个人,这就是基本归因错误。我们执行一项任务,结果只会有两种,成功或者失败。那么,归因错误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当我们能出色的完成一项任务时,这种归因方式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评估你的人,会觉得这个结果是你凭借个人能力达成的,而跟外部环境无关(运气、难度等)。

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评估你的人,正常情况下,一定是会觉得你的能力不够。所以,想要改变别人对你的认知,就要想尽办法改变这种归因错误的影响。你必须用各种手段突出外部环境的困难和坏运气,由此可以让他人忽视你的能力不足的问题。

比如,我们在做一件比较艰巨的任务过程中,事先就把阻碍说出来,就比事后说显得更可信。而且事后说出来的话,会让你觉得是借口,容易引起怀疑。

1.3实践中的应用

假设此时的你,接到了上级给你下达的任务,要求你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任务完成。接下来的过程,你会怎么做?

低调的你,或许会这样。

拿到任务以后,快速将任务量化为几个小的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并落实。期间,或许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你觉得领导既然信任自己,就应该自己想尽办法去解决,不要去打扰领导,免得让他老人家觉得你没有能力,终于,加班加点把任务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了。你觉得你的领导感受怎样?

或许他觉得这个任务对你而言是小菜一碟,因为你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他大概率是不知道你在这期间的辛苦付出的。你确实让领导觉得什么事情交待给你很省心,很放心。但是,对他而言,结果达到了,本身就是符合自己的预期了,所以,他不会对你的能力有更立体的认知。

高调的你,又会怎样呢?

拿到任务后,对任务进行拆解,制定出来一份推进计划,在未正式开始执行之前,向你的领导请示汇报这个任务你想怎么去实施,从这个过程中,他会看到你的分解任务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计划性;

在推进计划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些难题,即使这个难题你知道如何解决,也不要自己消化掉,而是及时地向上反馈,同时,给出你自己的方案,这个过程中,他会看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涉及到了我们上面的成功公式中的“难度”,当难度大,但是结果却达成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你的能力强;

任务完成,向领导交付的时,要学会总结,向领导展示这个任务执行过程中做的好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这样他会看到你的善于总结的能力以及系统思考的能力。假设任务失败,你的领导也不会觉得你的能力不行,而是会觉得那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想一想,假设说你是领导,你觉得哪个人更厉害些呢?是的,两个人的能力都一样,一个是自己闷头苦干,一个是把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表现了出来。我敢说,大部分人会觉得,那个“高调的你”更有能力一些。


02 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中的奥妙


2.1提升语言沟通能力

工作和生活中,那些语言沟通能力强的人,往往与同事相处融洽,深受领导赏识,因而获得升迁机会。而那些语言沟通能力有所欠缺的人,则往往默默无闻,被人无视。

1)语言沟通中的技巧

语速要比正常情况稍微快一些,吐字清晰,语速平稳;音量要比正常情况大一点;声调沉稳、抑扬顿挫;注意发音的准确性,使用标准发音;尽量不要使用方言和口音;发言尽量做到多次,而且长短适中;在说重点之前最好有适当的停顿;表达时使用不同的词汇,避免多余的重复,不要轻易打断他人的发言。

另外,要学会复述,就是重复对方刚说过的话里重要的文字,加上开场白; 要学会感性回应,就是把对方的话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说出;要学会先跟后带,就是先附和对方的观点,然后才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

2)避免7种无力表达

第一种,过分强调,比如,我真的真的不想;

第二种,吞吞吐吐,比如,我....嗯....从来没去过那儿;

第三种,讨好,比如,你知道的,太棒了;

第四种,过于客气,比如,最最尊敬的某先生/某女士;

第五种,不正确的表达,比如,把同学说成时童鞋,孩子说成是孩纸;

第六种,阴阳怪气,比如,在宣布结论的时候用疑问的语气;

第七种,反问,比如,难道不对吗?

如果这七种你记不住,那你可以试着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一点伤,即避免说话时吞吞吐吐。如果你说话不连贯或者话语中有很多“嗯呃”,记得及时纠正,且不要重复自己说过的话,这样会明显获得更高的评价。

2.2肢体语言中的学问

我们都坚信肢体语言的可信度更高,因为我们认为说出来的语言可能会很空洞、不真实,而且会被人轻易操控。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对语言的这种成见,非语言交流才成为影响他人的关键。

1)55/38/7法则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麦拉宾深入研究了非语言交流的作用。在一次实验种,他播放了一些学生朗诵的视频,有的学生充满激情,有的情绪低落,有的面无表情。观看视频后,测试者需要选出他们喜欢的学生。结果显示,不是学生朗诵的内容,而是他们的语气和肢体动作对测试者的评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麦拉宾得出了以下公式:

总体印象=55%肢体动作+38%语气+7%内容

2)非语言沟通中的技巧

与沟通对象保持1.2-1.5米的距离;说话时,眼睛直视对方,但听对方说话时,不要看着他,且不要频繁眨眼睛;不需要每时每刻都保持微笑;不要频繁的肢体接触,而是合理使用这一技巧;站立的时候,尽量与对方保持一点斜角;对于男性,身高有着决定性意义,因此要用一些办法显高;展示你的热情,走动并做手势。

03 提升好感度的关键技巧


3.1恭维

乔·吉拉德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可的“世界上最成功的销售员”。入职3年后,他以一年销售1425辆汽车地成绩,打破了汽车销售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且,最终他因销售汽车创下了4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吉拉德成功的秘诀就是直接向客户展示自己对他们的敬仰,也就是毫不掩饰的恭维。每个月,他都会给客户寄卡片,卡片上只写“我爱你”。吉拉德很清楚,他的客户都知道这是纯粹的讨好行为,但这种行为就是有用。

在职场中,最理想的情况是,对方很早就从第三方口中得知你对他的赞美。

不同于向他人提供帮助或者礼物,恭维不会让对方基于礼节而产生必须回礼的压力,通过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友善和热心,从而提升对方对你的好感度。关于恭维,简单分享两个小技巧。

1)针对性强。恭维不要浮于表面,越有针对性,效果越好。举个例子,你觉得同事做的好,通常会说:“干得漂亮!”,再看看下面这个表达:“你把所有人都召集到了一起,并用清晰的论证说服了他们,简直太令人佩服了!”

2)模仿对方。交谈双方会在几分钟的接触后无意识地模仿对方,人们称这种情况为变色龙效应。当你的仪态、措辞、语速、口音越来越像对方时,对方会提升对你的好感度。

3.2意见相同

意见相同是提升好感度的重要技巧之一,和其他技巧一样,我们不能表现得太刻意,太刻意很容易让人看穿。

我们可以选择在对方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直接赞同对方的意见,但是这种做法很不高级。

更好的做法是,在对方还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就把他要讲的观点说出来。

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提前搜索资料或者向其他人咨询,细致地了解对方的观点,然后就可以表达与对方观点相同的意见,且不要显得刻意。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所有的意见都保持一致,只需要在关键问题上观点一致即可。那些不重要的问题,即使意见不一致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只要对方发现你和他有同样的价值观,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并将好感扩散到其他方面。

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如果你与对方意见相同的话,一定要显得非常果断;如果与对方的意见不同,请表现出犹豫不定。你可以先表达出不同的意见,经过几分钟讨论后再做出让步,说一句“好吧,我被你说服了”。

3.3讨喜的自我表现

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就算不停地赞美别人,也不会因此赢得人心。因此,夸奖他人的同时,还要美化自己的形象,这样才能起到赢得人心的效果。

1)相似吸引理论

相似吸引,指的是越是相似的人,他们之间的吸引力也越大。

做销售的人,通常都懂得如何准确地利用和客户的共同性,比如说,我们到达客户的办公室以后,先简单环视一下,假设说发现了茶几上的茶台,那么在破冰环节,就可以跟客户聊茶的话题,目的就是找共同性。好的破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你跟客户之间的信任度。

理论和实践一致证明:年龄、爱好、价值观,甚至是抽烟等细微的共同点,都可以提升你跟同事或者领导之间的好感度。

另外,在交流过程中,要不停地向对方展示,你们是站在同一个阵营地。

比如,可以用“我们”来代替“我”。同时,你也应该努力寻找自己与对方的共同点。比如打探对方的出生地、曾经就读的学校等。

2)坦诚相待

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也不能光顾着问,也一定要透露一些自己的信息,因为坦诚相待是产生好感和信任最重要的因素。你可以主动透露自己想去旅行的地方、最喜欢的菜系、正在看的书等,当然,隐私话题最好不要涉及。不过,遗憾的是,职场中,很多人难以做到坦诚相待,只有自信的人更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

只要我们把这3个关键技巧牢记于心,就可以提升他人对我们的好感度,从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04 成为一个有身份的人


牛津大学学者克里斯·麦克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叫做:

我们根本不需要成为专业人士,我们只需要像个专业人士。

怎么理解呢,我们先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分别把一辆豪车和一辆老旧的破车停在红灯前,挡住后面的车,且直到绿灯亮了也不走开,然后观察后面等待的车主的反应。结果不出所料,如果是老旧的破车,后面的车主几乎都安乐喇叭;而豪华车的待遇则不同,虽然后面有一半车主按了喇叭,但是他们还是在耐心等待。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在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被感知的身份对我们会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被感知的身份越高,越容易获得尊重。好了,如何让自己看上去很有身份呢?

4.1注意你的着装

曾经有一个实验:

工作人员在街上闯红灯,一次穿着随意普通,另一次穿着正式优雅。结果显示,穿着正式优雅时,跟随工作人员一起闯红灯的人明显增多。

还有一个实验:

工作人员扮演一个乘坐公交车却手机没电也没带零钱和公交卡的人,与上一次实验类似,一次他着装略显邋遢,另一次着装精致考究。结果显示,精致考究时,有更多人愿意借钱给实验人员。

选择服装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才能提高对方对你能力的评价。正如一句美国谚语所说:“不要穿符合你身份地位的服装,而要穿符合你想被感知的身份低微的衣服”。麦肯锡公司当初要求所有的咨询顾问,模仿律师的穿衣风格,这样很容易就从着装上树立起了自己的专业性。其次,你也要细致的观察力,避免让自己的打扮显得过于夸张。

当然,不同的环境对着装的要求不同,这一点也是要根据企业以及场合进行适当的调整。

4.2美化教育背景

全世界每年都有许多伪造学历和头衔的人到处招摇撞骗,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得逞,不仅是因为受骗者的虚荣心在作祟,还是因为虚假学历和头衔提高了他们被感知的能力。学历造假可耻,但是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整个社会对于高学历的人是高看一眼的现状。

这一点我们在就业的时候也会有所体会,那些985、211的大学生,就要比普通学校的大学生更容易进入那些知名企业;同样的岗位,不同的学历人员,高学历的在某些企业会比学历低的享受一些学历补贴;想要往更高的职位晋升,除了自身的能力、工作年限之外,学历也是一个门槛。

近几年,随着EMBA政策变得更加严格,增加了参加全国联考的限制,国家公务员读EMBA不再享受报销,MBA市场开始变得异常火爆,如果大家有条件而且又有时间的话,建议花些时间,系统地提升一下管理知识,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扩大自己的圈子,最重要的是,顺利毕业的话,可以拿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和学位证。无论是MBA同学的圈子还是毕业拿到的双证,都是可以美化自己的教育背景的。

4.3向权力者“借光”

当一个人和知名人士或者是高权力者有所关联时,他的身份地位和光环效应会一起发挥作用,在小学课本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狐假虎威”。直白点讲,跟位高权重的人有一点联系,可以直接提升我们被感知的能力。

比如,在进入陌生的社交圈子时,如果想要被感知的身份较高、能力较强,最低调有效的方式就是由圈子里身份最高的人来介绍你。

比如,你进入一家新的公司,如果公司的CEO亲自介绍你,你就可以一直与最高地位产生联系。

总之,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光有能力是不够的,成功的展示自己的能力更为重要!

以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载自《今日头条》 作者:冯银川